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苏定伟报道
大熊猫,这一被誉为动物界“活化石”的珍稀物种,同时也是中国的“国宝”,一直备受关注。
西华师范大学作为国内高校中最早开展野生大熊猫研究的机构,持续研究时间最长,科研成果丰硕,广受国际瞩目,因此被誉为“熊猫大学”。四代大熊猫研究者在这里坚持了近半个世纪,致力于探索国宝大熊猫的生存奥秘,揭示其生命密码。
今年6月,封面新闻记者在四川南充独家采访了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同时也是大熊猫生态与保护领域权威科学家张泽钧教授。
大熊猫,动物界的“活化石”
大熊猫的历史悠久,其家族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约800万年。
张泽钧教授介绍说,“实际上,大熊猫早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就有所记载。”早在汉代初期的《尔雅·释兽》中,就提到过“貘白豹”,郭璞的注解称其“似熊,小头,卑脚,黑白驳”,并明确记载其产于“蜀郡”。
“大熊猫这一物种自1869年被正式发现以来,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150多年前,法国传教士兼生物学家戴维在四川穆平(今雅安市宝兴县)首次发现了大熊猫,并用现代科学命名法给它正式命名。自此,中国大熊猫走进了世界的视野。
展开剩余83%张泽钧说,“你看它多么可爱!”1870年左右,大熊猫标本被送往法国展览,这个新奇的物种首次亮相便惊艳了全球。人们从未见过这样一个生物,黑白相间的颜色、圆润的耳朵和仿佛戴着墨镜的眼睛,让大家误以为这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或者玩具。
张泽钧进一步介绍,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从全球数百万种生物中选取大熊猫作为会旗标志。选择大熊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跨越国界、种族和语言,具有极高的亲和力和象征意义。
大熊猫之父胡锦矗——中国大熊猫研究开创者
在中国大熊猫研究领域,93岁的胡锦矗被尊称为“大熊猫之父”,他不仅是国宝大熊猫的守护者,更是该领域的奠基人。
张泽钧回忆说,“1974年,胡锦矗先生在四川组织了全国首次大熊猫野外调查,西华师范大学的大熊猫研究也由此开始。”当时年仅45岁的胡锦矗,作为四川省著名的野生动物专家,受命前往卧龙组建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开展全国范围内首次大熊猫野外研究。他创新地结合多种指标,通过分析大熊猫粪便来估算种群数量,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胡氏方法”,沿用至今。
基于胡锦矗团队的调查成果,国务院批准将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由原先的2万公顷扩大至20万公顷,并设立了包括唐家河在内的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大熊猫等多种濒危野生动物。他还在卧龙创建了全球首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命名为“五一棚”,以此为起点,中国大熊猫生态保护事业逐步迈向世界领先地位。
在野外调查期间,胡锦矗任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完成了世界首部系统研究大熊猫生态与习性的著作《卧龙的大熊猫》。他荣获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自然保护贡献奖”,被誉为中国大熊猫研究的开创者以及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奠基人。
四代“熊猫学者”,半个世纪的坚守
从开创者胡锦矗为代表的第一代研究者,
到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领衔的第二代,
再到张泽钧、张晋东等第三代科学家,
以及以韦伟、杨彪、白文科、洪明生、唐俊峰和韩菡等为代表的年轻第四代……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西华师范大学三代科学家胡锦矗、魏辅文和张泽钧共同荣获大熊猫研究与保护领域的最高荣誉。
张泽钧介绍,“西华师范大学是全国高校中最早开始开展野生大熊猫研究、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迄今已经连续坚持了48年,经历了四代研究人员,从未间断。”
四代熊猫学者在佛坪、卧龙、蜂桶寨、唐家河、栗子坪、大风顶、大相岭等四川陕西多个地区建起了大熊猫监测站,这些研究站点覆盖了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山系,构建了一幅详尽的中国野生大熊猫生态地图。
“将近五十年的持续研究,成果丰硕,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生态保护人才,还深入了解了野生大熊猫的资源现状、生态特性和需求。我们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专著,获得多项科研奖项,许多成果被应用于大熊猫的保护和管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张泽钧表示,“当前我们的研究重点围绕科学保护大熊猫的核心需求展开,包括如何精准管理种群,以及如何在快速发展的人类社会环境中保障大熊猫的长期生存。”根据2015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野生大熊猫的数量达到了1864只。“四代‘熊猫人’的研究始终服务于大熊猫保护,坚定地将科研成果落实在祖国的大地上。”
科研趣闻
A 清理蚂蟥见证“熊猫学者”的坚韧精神
封面新闻问:“作为西华师范大学大熊猫研究团队的带头人,您是否曾与胡锦矗先生、魏辅文院士共同开展过野外调查?”
张泽钧笑着答道:“有过!印象最深刻的是2001年,我们三人在雅安市宝兴县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那时需要从海拔1500米攀爬至3000多米高的山顶。胡老先生亲自带头攀登。那年夏天,环境潮湿且炎热,草丛里蚂蟥很多。休息时,胡老一边清理身上的蚂蟥,一边数着,一条、两条、三条……还幽默地说‘我有高血压,让蚂蟥吸点血也许能缓解’。”
张泽钧感慨,“胡锦矗先生的坚韧、执着、乐观与豁达,是他几十年坚持科研的精神支柱。这种优良品质,也成为我们西华师范大学几代大熊猫研究者的共同特质。”
B 一只名叫“喜悦”的大熊猫
封面新闻问:“公众印象中,大熊猫多憨态可掬,您们研究中见到过愤怒的大熊猫吗?”
张泽钧答道,“在野外研究中,我们与大熊猫大多数时间和平共处。我们曾给一只带项圈的大熊猫取名‘喜悦’,它是研究中第一只戴上项圈的熊猫。这个名字源自魏辅文老师对它的喜爱之情。‘喜悦’性情温和,至今仍健康生活在佛坪保护区三官庙附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
C 一只怒吼的大熊猫
封面新闻问:“您这三十年间,与大熊猫最近距离接触时的经历是怎样的?”
张泽钧回忆道:“我曾被一只大熊猫追赶过!2009年3月,我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进行野外调查,远处看到两只大熊猫为争夺配偶激烈打斗。为了获取精准数据,我冒险靠近。那时正值3月,地面落叶厚厚一层,我小心翼翼地移动,但还是发出响声,被其中一只大熊猫注意。
它误以为我是竞争对手,怒吼着朝我奔来。山坡上没有藏身之处,情急之下,我迅速爬上一棵直径约碗口粗的树。大熊猫转守为攻,坐在树下开始示威,嘶吼不断。我也只能用尽全力大声回应,幸好大熊猫被吓退,我才得以安全下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联系我们报料,报料被采纳将有酬谢。报料微信请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发布于:天津市方舟配资-东莞股票配资平台官网-长线配资炒股-地方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